门户-光伏|太阳能|PV|技术|质量|认证|标准 - 光伏测试网
用户名: 密 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 找回密码
QQ登录
2023年度N型电池技术发展与设备创新论坛     第四届全球钙钛矿与叠层电池(苏州)产业化论坛暨钙钛矿光伏学术+产业+资本融合创新年会
光伏测试网 测试技术 光伏技术 查看正文

谈钱"伤"重组 年内约10起锂电重组失败

2017-11-9 15:36| 发布者: wendy| 查看: 11218| 评论: 0|来自: 每日经济新闻

摘要: 来自中国电池联盟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国内动力电池产业链投资额已接近千亿元,相关兼并购案例也有约31起,大部分投资、并购集中在动力电池四大材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设备及锂矿资源争夺上,少 ...
       来自中国电池联盟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国内动力电池产业链投资额已接近千亿元,相关兼并购案例也有约31起,大部分投资、并购集中在动力电池四大材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设备及锂矿资源争夺上,少数在整车企业、电池回收企业横向联合及储能市场的尝试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其中最终宣告失败的案例就有10起左右,失败原因中,多数均提到了因交易价格未达成共识。这是否意味着,“高烧不退”的锂电投资热潮正在渐渐降温?“现在整个动力电池行业正在进入整合期,后面能跑出来的概率小了很多。”长期观察研究动力电池行业的分析人士吴辉向记者说道。

       谈钱“伤”重组

       追溯动力电池产业的投资热潮,或许要从2014年下半年说起,在政策的密集助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出现“井喷式”发展,作为核心部件的动力电池,自然也成为产业链上各家企业的必争之地,甚至还吸引着不少资本跨界进入到该领域。

       也正因为这样,动力电池行业的估值神话不断被刷新,相关概念股也出现了一轮又一轮的暴涨。10月31日晚间,长安汽车(000625,SZ)发布公告称,拟与招商财富签订《有限合伙份额转让合同》,以约5.19亿元收购其持有的镇江德茂海润基金4.9亿元的实缴合伙份额,收购完成后,长安汽车将间接持股宁德时代0.3855%股权。此前的6月份,镇江德茂海润基金曾出资10亿元参股宁德时代,仅获1.18%持股。彼时,宁德时代估值840亿元的消息引发行业热议。

       “对资本来说,当前已经是狼多肉少,所以收购价格是越来越高,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资本的恐慌心理。”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墨柯坦言。

       或许是基于这种恐慌,雪莱特(002076,SZ)就上演了一出重组标的“一家变两家、两家又变一家”的剧情。今年3月,雪莱特停牌筹划重组,拟购买主营锂电负极材料相关业务的深圳斯诺100%股权,但雪莱特在7月8日发布临时公告,拟收购另一动力电池企业卓誉自动化100%股权,由此其重组标的一家变成了两家。

       9月2日,雪莱特又突然公告称因公司与深圳斯诺主要股东就交易价格等核心方面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故决定终止收购深圳斯诺。10余天后,雪莱特在9月14日披露其重组计划方案,此次重组标的公司最终尘埃落定,从两家变成了一家。

       金冠电气(300510,SZ)同样遇到类似的事情。今年5月16日,金冠电气曾公告称,拟同时收购鸿图隔膜和中锂新材,进军锂电隔膜领域,但一个多月后,金冠电气就公告称,对于中锂新材,协议双方反复磋商谈判未能就收购方案达成一致,最终选择鸿图隔膜。

       “现在动力电池行业优质的标的的确是很少了,我们之前接触的,有的标的公司会同时和其他资方谈,因而一般我们选择重组标的也都是在两个以上,一来希望尽可能都把好的资产纳入上市公司麾下,二来增加谈成的概率。不过,对上市公司而言,同时与两家标的公司及相关方谈判,要协调的地方太多了,难度很大,加上目前整个行业进入到整合期,如果在估值等上面没与对方达成一致,最后都只能忍痛割爱。”深圳一家上市公司董秘向记者坦言。

       记者梳理发现,因价格未谈拢原因导致收购失败的,占到今年动力电池收购失败案例的一半。

       并购风险陡增

       资本对动力电池行业的热衷也逐渐暴露出盲目性。“其实我从去年7月份到今年见了很多投资方,因为我们公司去年下半年做定增,今年IPO开始辅导,有很多投资方过来跟我们聊,但在过程中我也发现很多投资方对新能源行业并不是特别了解。”天劲股份(831437,OC)CTO王强就曾在此前的一个论坛上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5年以来,上市公司大举跨界并购布局锂电行业已尝到不少“甜头”,但有人欢喜有人忧:去年以来,至少有3家锂电企业未完成业绩对赌协议,包括融达锂业、美拜电子和苏州捷力。

       “以前在政策明朗期,和标的公司谈的时候,估值给得都较高,但现在好的标的越发稀少,加上补贴退坡,行业进入洗牌期,政府也有意鼓励行业大浪淘沙,我们在估值方面就给得比较谨慎,有的企业谈不成了,就说会自己去IPO。”一位长期观察研究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资深投资人士认为,如今整车和电池投资机会已经很少了,更看好材料及其他细分零部件的机会,比如电机、DC-DC模块电源等。

       “骗补”事件爆发后,国家陆续出台了电池企业目录、新能源汽车推荐目录重审、补贴政策调整、新国标强检、3万公里行驶里程等多个政策,意在规范行业发展,而政策波动对每一家动力电池企业在未来发展的影响都不可避免,这也影响到上市企业跨界收购锂电企业的信心。

       “投资人现在对价格的确更关注。”在迈哲华(上海)合伙人郭凯看来,前两年中央政府要求地方政府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因而有一些地方政府主导的项目,但今年以来政府意识到低端产能过剩,已经不再鼓励。投资机构没有地方政府其他方面的鼓励政策支撑,就需要回归投资的价值。

       此外,郭凯也指出,今年以来关于行业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不断被提及,前期投的有些项目销售并没有预期好,投资回报堪忧,现在投资方对技术要求更高,尽调也更仔细。总体而言,市场在经过前几年过热之后,开始意识到电动汽车需求还有相当长的周期,动力电池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投资回报期长,因此也逐渐趋于理性。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表示,虽然行业投资热度号称高达千亿元资金,但这些其实都只是前期预算,实际上有没有这么多、能否落实都还有待考证。至于后续能有多少产能能够释放出来,也存在着太多不确定性因素。政府此前曾酝酿出台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拟设立80亿瓦时产能门槛,虽未最后拍板,但淘汰落后产能的意图很明显。
免责申明:感谢您对TestPV的关注。本网站所发布的信息来源于网友投稿、转载或本站原创,不能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仅供参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原作者,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有版权冲突和其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进行处理。欢迎广大光伏企业和热爱光伏的人士进行投稿,投稿邮箱:info@testpv.com。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领跑者创新论坛公众号二维码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