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光伏|太阳能|PV|技术|质量|认证|标准
公元1600年以来,人类对光的本性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各领风骚上百年。它们之间除了激烈论战的一面外,还有相互吸收的另一面。经过不断努力,人们最终认识到“波粒二象性”才是光的本性。在这个过程中,惠更斯、牛顿、托马斯·杨、菲涅耳、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等众多科学家做出了卓越贡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2015年定为“国际光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Light),将一系列与光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关联,其目的是增加人们对光科学及其应用成就的了解,为人类在能源、教育、农业、通信和健康等领域所面临的挑战提供解决方案。 光学研究的起源 1000年前(1015年),出生于今伊拉克巴士拉城(Basra)的阿拉伯物理学家伊本•海赛木(Ibn Al-Haytham,约965—约1040)发表了《光学之书》(Kitābal-Manāzir),不仅系统阐述了失传已久的古希腊光学知识,而且加上了他在透镜的放大效应、大气折射方面的见解,为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做了知识储备。200年前(1815年),法国外省工程师、物理学家菲涅耳(Augustin-Jean Fresnel,1788—1827)吸收了光波动学说创始人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1629—1695)的次波概念,复兴并完善了光的波动学说。150年前(1865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1831—1879)预言了电磁波,认为光就是电磁波。100年前(1915年),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指出光线受到引力场的作用会发生弯曲。在此之前的1905年,他用光量子概念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50年前(1965年),彭齐亚斯(Arno Penzias,1933— )和威尔逊(Robert Wilson,1936— )预测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同年高锟(Charles K. Kao,1933— )在光导纤维通讯领域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寻找光的本质。光究竟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它的构成如何?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从神的隐喻到科学分析,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古希腊哲学家就在思考“光的直进、折射和反射”等问题。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约公元前490 年—前430 年)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我国古代《墨经》中也有不少关于光学现象的论述。而真正对光的本质进行科学探讨,是从1600年左右开始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儿(René Descartes,1596—1650)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光的本性的观点。之后,惠更斯、牛顿(Isaac Newton,1643—1727)、托马斯•杨(Thomas Young,1773—1829)、菲涅耳、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等众多科学家前赴后继,做出了卓越贡献。光学从几何光学、物理光学发展到量子光学的过程中,也极大地推动了物理学其他领域的发展。”在整个物理学发展中,还没有任何一个课题,能像对光的本性的研究那样,意义巨大,影响深远,为物理学开拓出这样多的新境界。”[1] 历史上,以牛顿、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1749—1827)、毕奥(Jean-Baptiste Biot,1774—1862)等为代表的光的微粒派,和以惠更斯、托马斯•杨、菲涅耳等为代表的波动派之间展开了多个回合的论争。两大阵营大将辈出,互有胜负,各领风骚上百年。这段历史也是史家之最爱,为了强调冲突的戏剧效果,往往将双方的对峙说成是阵线分明,你死我活。这与史实相差甚远。本文从波澜壮阔的历史中选择了三个典型阶段,试图通过展示其中被忽视的部分,还原真实曲折的研究过程,彰显科学研究成果得到承认之不易。 微粒说与波动说之争 笛卡儿首先提出了关于光的本性的两种假说:光是类似于微粒的一种物质;光是一种以“以太”为媒质的压力,“光在本质上是一种压力,在一种完全弹性的、充满一切空间的媒质(以太)中传递”。[2] 无论惠更斯还是牛顿,都是从笛卡儿的学说出发,在吸收并最终抛弃笛卡儿的思想基础上形成两大对立的流派——微粒说(emission theory, or corpuscular theory)和波动说(undulatory theory, or wave theory)。 微粒说是原子论(atomism)的一个变种。17世纪初,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已经千疮百孔,自然哲学家们试图寻求一种新的学说来代替它。1610—1650 年,一种源于伊壁鸠鲁学派(Epicureanism)及其原子论的机械哲学(mechanical philosophy)流行起来。按照机械哲学,宇宙就是某种类型的机械装置,宇宙中的一切,包括一个人的身体、精神和心灵都由众多运动着的非常小的颗粒构成。[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