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光伏|太阳能|PV|技术|质量|认证|标准
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的负责人、1911年医学奖获得者古尔斯特兰德(Allvar Gullstrand,1862—1930),要对爱因斯坦未能因相对论获奖负责。古尔斯特兰德本人是一位出色的光学专家,是他那个时代几何光学领域中的佼佼者。他在物理学上颇为自负也是有原因的。他曾在1910年和1911年连续两年被提名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同时被提名获生理学或医学奖。他拒绝了物理学奖而接受了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之所以拒绝,可能跟他本人也是物理学奖委员会的成员有关。但他能得到物理学奖的提名,也绝非浪得虚名的。[13] 1921年,为慎重起见,诺贝尔奖委员会委托古尔斯特兰德和1903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伦尼乌斯(Svante Arrhenius,1859—1927)对爱因斯坦的两大成就——相对论和光电效应分别进行评价。两个人都给了很低的评价。古尔斯特兰德认为相对论的结论是错的,他自己还试图提供另外一种解答。但从他提交的报告来看,他完全不懂相对论,误解并运用了其他学者对爱因斯坦的批评。由于有两份评价很低的报告,再加上古尔斯特兰德权力极大,爱因斯坦就没有获奖的可能。 诺贝尔委员会决定1921年的物理学奖先暂缓颁发。1922年,爱因斯坦又获得不少提名。委员会让古尔斯特兰德和一位刚加入诺贝尔物理奖委员会的学者奥辛(Carl W. Oseen,1879—1944)来提供学界对爱因斯坦的两项工作的最新评价。古尔斯特兰德同样负责提供学界对相对论的最新评价,奥辛负责评价光电效应。古尔斯特兰德照样提供了一份对相对论的相当低的评价意见,而奥辛对爱因斯坦在光电效应方面的工作则充满赞词。奥辛能理解爱因斯坦的工作,同时与古尔斯特兰德关系不错,他提出的让爱因斯坦以在“光电效应”方面的贡献获奖的折中方案很快获得通过。这样,在1922年时,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爱因斯坦获得192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更有趣的是,也许是出于补偿,诺贝尔奖委员会允许爱因斯坦的诺贝尔奖演讲不谈“在光电效应方面的工作”,而谈《相对论的基本思路和问题》。[14] 历史有让人难以捉摸的一面。当年反对爱因斯坦以相对论入选的理由,是因为它与诺贝尔(Alfred Nobel,1833—1896)本人的遗嘱不相符。诺贝尔的遗嘱是要将奖项授予在上一年度“为人类的福祉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在物理学界有最重大的发明或发现的人。”[15] 无论是相对论,还是光电效应,最终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我们现在的生活被以光电效应为基础的技术所包围,这也算是历史还爱因斯坦一个公正吧。 爱因斯坦的获奖过程为过度强调科学理论实际效用的评价体制提供了一面镜子。究竟应该由谁来评定一个科学理论的地位和作用,值得我们深思,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谨以此文献给国际光年。 参考文献: [1] 苏汝铿.光的本性的探索.物理教学,1983(1):8-11. [2] Nye M J, ed. The modern physical and mathematical science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science, volume 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273. [3] Osler M J. Atoms, pneuma, and tranquillity, Epicurean and Stoic themes in european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152; 276. [4] Joy L S. Gassendi the atomist: advocate of history in an age of scie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3-21. [5] Westfall R S.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science-mechanisms and mechan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69-70. [6] Bell A E. Christian Huyge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London: Edward Arnold & Co, 1950: 5. [7] 惠更斯.惠更斯光论.蔡勖,译.北京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序3. [8] Newton I. Opticks: or a Treatise of the reflections, refractions, inflections & colours of light. New York,Mineola:Dover Publications Inc, 1952:lxii. [9] Robinson A. The last man who knew everything. Oxford:Oneworld Publications, 2006. [10] Wheaton B R. The tiger and the shark, empirical roots of waveparticle duali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1. [11]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增补本):第一卷. 许良英,李宝恒,赵中立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706. [12] Howard D, Stachel J. Einstein: the formative years, 1879-1909. Boston:Birkhauser Boston Inc, 2000:24. [13] Gullstrand A. Allgemeine losung des statischen einkorperproblems in der Einsteinschen gravitationstheorie. Arkiv Mat Astron Fys,1922,16(8):1-15. [14] Ravin J. Gullstrand, Einstein, and the Nobel Prize. Arch Ophthalmol,1999,117(5):670-672. [15] Kant H. Alfred Nobel. Leipzig:Springer Fachmedien Wiesbaden GmbH,1986: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