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光伏|太阳能|PV|技术|质量|认证|标准
无效产能退出:始于技术与成本的淘汰 时局的发展往往令人意想不到,进入2011年,多晶硅价格出现下跌,国际多晶硅巨头的有力竞争,加之各地产能释放比想象中大,出货量降低亏损出现。多晶硅现货价从2011年3月的70美元/千克降至2011年12月的30美元/千克以下,2012年继续下跌,7月多晶硅进口平均价格再创新低,跌至25.55美元/千克,同年底跌破15美元/千克关口。 价格的剧烈波动,让一众国内多晶硅企业“谈跌变色”,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全球经济衰退时期,多晶硅的价格也有过一波下跌行情,当时的多晶硅价格从08年第三季度的400美元/千克起跌,到2009年第二季度多晶硅价格已跌至85美元/千克。但即便这样的下跌,多晶硅的生产成本尚在国内企业的承受范围之内,它只是将充满暴利的多晶硅拉下神坛而已,2011年的价格下跌则是降至成本线以下,直接逼停产的边缘。 与国外产业链完整、具备较强抗风险与抗压能力的多晶硅巨头Hemlock、REC、Wacker相比,国内多晶硅企业延续了中国整个基础化工产业的风格,布局不合理、上下游无法合理配套,产业链难以有效延伸和规划,技术更新跟不上从而造成产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多晶硅工厂浪费现象极为严重。为此,当市场跨步向前价格层层下降时,企业的抗风险与竞争能力大打折扣,企业产品价格跟不上市场平均售价,许多企业不得不停产甚至面临即将被淘汰的边缘。 2012年,从多晶硅的生产成本看,国际一线企业的成本尤其以REC、Hemlock为代表的多晶硅制造商,与国内大多数多晶硅制造商已经形成了明显差距。 除保利协鑫、大全新能源、特变电工等少数企业外,中国大部分多晶硅企业包括赛维LDK、四川主力多晶硅企业等均处于闲置停产状态。海外多晶硅厂商成为这场市场战争中获利一方,当时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多晶硅进口创新高,美韩两国进口量加剧,2012年上半年累计进口量突破4万吨,创历史新高点40946吨,同比增长34.7%。 在强大的海外多晶硅倾销面前,上游多晶硅企业积极游说推动“双反”,2012年7月20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美韩多晶硅反倾销立案;同年11月1日商务部发布公告称,决定即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太阳能及多晶硅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但这与下游的电池、组件企业利益形成冲突,下游制造商普遍不希望上游多晶硅提价以及“双反”,对于遭受降本压力的他们而言,不愿受到两端(硅料与终端电站)的价格挤压,上下游的矛盾使得多晶硅“双反”进展缓慢。 2013年7月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对欧美多晶硅“双反”初裁结果,然而“双反”最终没有解救处于高制造成本的国内二三线多晶硅企业淘汰的命运,究其原因还在于无情的工艺技术更新,这是获得低成本的必要条件。受益于先进的多晶硅制备技术及成本控制,保利协鑫、大全新能源、特变电工垄断了当年80%的国内多晶硅产量,使其能在价格上与海外厂商竞争。 2014年,随着中国大部分多晶硅企业的停产,以及*ST天威宣布对天威硅业破产清算申请获法院受理,至此,国内多晶硅企业的争夺在2014年12月30日划上一个段落分隔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