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光伏|太阳能|PV|技术|质量|认证|标准
剩者为王,巨头格局形成 多晶硅价格暴跌的后遗症在此后的数年中一直萦绕在曾经的巨人英利、赛维LDK、尚徳头上,使其丧失了后续发力、争夺第一的支撑,继无锡尚徳于2013年宣布破产重组后,赛维LDK于2015年宣布破产重组,英利则深陷债务困境。 经过2012年-2014年的积累,国内的多晶硅原材料逐渐集中在保利协鑫、大全新能源、特变电工、洛阳中硅、四川永祥等少数几家公司手中,2015年,中国前4家多晶硅企业产量超过10万吨,占比高达75%,两家万吨以上的企业基本是超产能发挥,期间也有几家多晶硅公司通过技术**相继恢复生产,在产的十来家多晶硅企业绝大多数进入满产状态。
表3,2016年第一季度6家多晶硅月产量逾千吨中国多晶硅企业 中国多晶硅巨头的崛起,以及中国对欧美多晶硅“双反”的推进,使得国产多晶硅的规模持续扩大,垄断格局变得更明朗,2014年我国多晶硅产量增长率达61%,2015年超过20%,这种状况迫使美国多晶硅生产商丢失大部分中国市场,无法从强大的多晶硅需求和近期的价格增长中受益。另一方面,以OCI, Hanwha Chemical为代表的韩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供应商却获益于此,逐渐增加市场份额,目前,韩国的多晶硅原材料几乎占中国进口多晶硅的一半。 受全球光伏市场的持续增长,美国生产商无法直接进入中国市场因素的影响,2016年第一季度国内多晶硅出现供应紧张,致使平均销售价格反弹。4月,多晶硅价格已从2月的12美元/公斤上升为19美元/公斤,达到了2012年一线多晶硅制造商的平均生产成本值。 由于强劲的终端市场需求,多晶硅渠道库存正降至正常水平,预计未来几个月多晶硅平均销售价格将稳步提高。多晶硅价格的上涨成为海外多晶硅巨头欲重夺中国销售权的理由,他们呼吁中国放弃对美多晶硅的反倾销措施。德国多晶硅公司Wacker Chemie日前表示,希望在其与北京的现有贸易协议期满后,继续向中国制造商出售多晶硅。目前他们正与中国当局密切接触中,这将给迈入巨头统治阶段的中国多晶硅产业增添新的变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