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光伏|太阳能|PV|技术|质量|认证|标准 - 光伏测试网
用户名: 密 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 找回密码
QQ登录
中国钙钛矿与叠层电池(大西北)产业化论坛     中国钙钛矿与叠层电池(大西北)产业化论坛
光伏测试网 测试技术 光伏材料 查看正文

磷墨选择性发射极电池技术及其产业化分析

2013-7-12 14:16| 发布者: echo| 查看: 6444| 评论: 0|来自: 中国光伏测试网

摘要: 摘要:本文报道了一种低成本选择性发射极(SE)高效电池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相对于传统晶体硅太阳电池制作工艺,该方法仅在扩散前增加了丝网印刷磷墨(SR-P601)的步骤,并通过一步扩散完成发射极磷杂质浓度的高、中 ...
4 磷墨SE电池工艺流程

本文研发的磷墨SE电池工艺流程如图3所示,其相对于传统电池工艺流程,仅在清洗制绒和扩散之间增加一道丝网印刷磷墨的步骤。图4左展示了印有磷墨的硅片在扩散前的形态,线形清晰可见,磷墨副栅线的宽度视印刷机的套印精度而定,一般在60~300μm,选择性扩散为一站式扩散,传统管式高温炉管可满足要求。磷线下的结深可达0.5~1μm,这种深结可使得正面银浆的烧结窗口被放大,从而降低了对扩散、烧结与银浆的匹配性要求。采用PECVD沉积SiNx膜之后,印过磷线的区域轻微泛白,肉眼可辨,如图4右所示。

3:磷墨SE工艺流程示意图。

 

4:扩散前的硅片(左)和镀SiNx膜后的硅片(右)。

5  产业化案例与讨论

      我们对一条由传统生产线升级而成的SE电池生产线进行了评估,随机选取产线中一个批次的1万片硅片,等分成两组,一组采用传统工艺,另一组采用磷墨SE工艺,比较最终制成电池的电性能。大致情况如下:

1)片源:某国内厂家生产;CZ- p型掺硼单晶,尺寸125-D165154.83cm2)厚200μm;电阻率1~3Ω.cm

2)生产设备:除烧结炉外,全为国产设备。

3)辅料:磷墨(SR-P601),电极浆料(国产)。

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相比传统工艺(REF分组),磷墨SE分组的电池平均开路压提高约10mV,平均短路电流(Isc)达到5.83A,填充因子(FF)大致相当,平均转换效率提高0.47%。从图5可看出,SE组的上述参数分布相对传统工艺更为集中,说明工艺的稳定性更好。

1:磷墨SE电池与传统工艺电池电性能比较。

分组\平均值

Voc (mV)

Isc (mA)

FF (%)

Eff (%)

Pmax (W)

传统工艺(REF

0.6302

5.764

78.58

18.43

2.854

磷墨技术

SE

0.6400

5.831

78.41

18.90

2.926

 

5 (a) 开路电压(Voc)统计对比;(b) 短路电流(Isc)统计对比;

    (c) 填充因子(FF)统计对比;(d) 转换效率(Eff)统计对比。

(注:REF 代表传统工艺组;SE 代表磷墨SE工艺组)。

该批生产的SE电池中,最高转换效率达到19.2%,其开路电压为644mV,短路电流密度37.7mA/cm2,填充因子为79.02%,其I-V特性曲线如图6所示。

6:磷墨SE电池I-V特性曲线(Eff=19.2%)。

6  结论

   批量数据表明:磷墨SE电池技术可使单晶硅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提升0.4~0.7%。目前,生产线经过长时间的运行,在采用国产银浆的条件下转换效率最高达到19.4%,平均效率达到19%。工艺尚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预计平均转换效率可超过19.2%。该技术方案工艺简易,仅需在传统生产线上添加一道丝网印刷工序,设备投入不高,耗材成本较低,属于性价比较高的高效电池技术之一。


12
免责申明:感谢您对TestPV的关注。本网站所发布的信息来源于网友投稿、转载或本站原创,不能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仅供参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原作者,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有版权冲突和其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进行处理。欢迎广大光伏企业和热爱光伏的人士进行投稿,投稿邮箱:info@testpv.com。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领跑者创新论坛公众号二维码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