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光伏|太阳能|PV|技术|质量|认证|标准
4 磷墨SE电池工艺流程
本文研发的磷墨SE电池工艺流程如图3所示,其相对于传统电池工艺流程,仅在清洗制绒和扩散之间增加一道丝网印刷磷墨的步骤。图4左展示了印有磷墨的硅片在扩散前的形态,线形清晰可见,磷墨副栅线的宽度视印刷机的套印精度而定,一般在60~300μm,选择性扩散为一站式扩散,传统管式高温炉管可满足要求。磷线下的结深可达0.5~1μm,这种深结可使得正面银浆的烧结窗口被放大,从而降低了对扩散、烧结与银浆的匹配性要求。采用PECVD沉积SiNx膜之后,印过磷线的区域轻微泛白,肉眼可辨,如图4右所示。 图3:磷墨SE工艺流程示意图。 图4:扩散前的硅片(左)和镀SiNx膜后的硅片(右)。 5 产业化案例与讨论 我们对一条由传统生产线升级而成的SE电池生产线进行了评估,随机选取产线中一个批次的1万片硅片,等分成两组,一组采用传统工艺,另一组采用磷墨SE工艺,比较最终制成电池的电性能。大致情况如下: (1)片源:某国内厂家生产;CZ- p型掺硼单晶,尺寸125-D165(154.83cm2)厚200μm;电阻率1~3Ω.cm。 (2)生产设备:除烧结炉外,全为国产设备。 (3)辅料:磷墨(SR-P601),电极浆料(国产)。 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相比传统工艺(REF分组),磷墨SE分组的电池平均开路压提高约10mV,平均短路电流(Isc)达到5.83A,填充因子(FF)大致相当,平均转换效率提高0.47%。从图5可看出,SE组的上述参数分布相对传统工艺更为集中,说明工艺的稳定性更好。 表1:磷墨SE电池与传统工艺电池电性能比较。
图5: (a) 开路电压(Voc)统计对比;(b) 短路电流(Isc)统计对比; (c) 填充因子(FF)统计对比;(d) 转换效率(Eff)统计对比。 (注:REF 代表传统工艺组;SE 代表磷墨SE工艺组)。 该批生产的SE电池中,最高转换效率达到19.2%,其开路电压为644mV,短路电流密度37.7mA/cm2,填充因子为79.02%,其I-V特性曲线如图6所示。 图6:磷墨SE电池I-V特性曲线(Eff=19.2%)。 6 结论 批量数据表明:磷墨SE电池技术可使单晶硅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提升0.4~0.7%。目前,生产线经过长时间的运行,在采用国产银浆的条件下转换效率最高达到19.4%,平均效率达到19%。工艺尚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预计平均转换效率可超过19.2%。该技术方案工艺简易,仅需在传统生产线上添加一道丝网印刷工序,设备投入不高,耗材成本较低,属于性价比较高的高效电池技术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