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光伏|太阳能|PV|技术|质量|认证|标准
有着中国“西部硅谷”之称的四川乐山,在国内多晶硅产业刚起步时,该地区就已是一片繁华景象。当地政府在2008年初启动了以多晶硅和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主的“一号工程”,欲用4~5年时间,把其打造成千亿支柱产业。 不过,随着多晶硅这一产业核心的陨落,乐山原计划建设的三条产业链也随之断裂,当初美好的设想最终未能成行。现在,寻找出路仍是摆在乐山地方政府和多晶硅企业面前的难题。 “跃进” 在多晶硅发展最高潮的2008年,乐山汇集了国企乐山电力、川投能源、*ST天威、东方电气集团以及民企通威股份等多家企业,它们投入巨资在乐山建多晶硅厂,试图分享多晶硅“红利”。 乐山发展多晶硅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成为吸引大批国有企业投资的砝码。早在2008年,乐山就已探明的硅矿产量1500万吨,全市拥有工业硅生产能力6万吨;拥有可开发量为670万千瓦的水电资源;制造氯碱的重要原料盐卤的地质资源储量达到153亿吨。 更为重要的是,建国之初,技术实力最为雄厚的峨嵋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下称“峨嵋半导体所”)在1965年迁入乐山,一大批当时国内多晶硅领域顶尖的技术人才随之内迁,为其发展多晶硅产业提供了技术保障。 2007年,全国还只有4家多晶硅生产企业,其中乐山就拥有包括峨眉半导体材料厂(下称“峨半厂”)和四川新光硅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新光硅业”)两家,产能达到1500吨/年,当年生产多晶硅377吨,占全国多晶硅产量的33%。 Solarbuzz分析师韩启明对记者表示,当年乐山发展多晶硅一方面是因为有工艺基础;另一方面则是多晶硅价格上涨迅速,市场供不应求,企业大量投资建厂上项目。 自2006年后,国内光伏行业发展红火,多晶硅需求量大增,价格一度卖到300万~400万/吨。而按照当时国内的生产技术水平,多晶硅成本也只在50万/吨上下,利润非常可观。 2008年,随着通威集团下属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永祥股份”)1000吨、峨半厂500吨、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下称“东汽”)1500吨多晶硅的相继投产,乐山多晶硅产能达到4500吨/年,多晶硅产量也达到1000吨,约占全国的25%。 在企业投资大跨步时,乐山市政府也将未来发展押注在多晶硅产业上。2009年2月,乐山市经信委表示,多晶硅及太阳能光伏产业是乐山市立足于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着力打造的千亿支柱产业。 乐山在2009年7月审议通过的《关于建设“乐山(国家)硅材料开发与副产物利用产业化基地”的工作方案》(下称《工作方案》)中提出的目标是,到2013年,硅材料及综合利用相关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 截止到2009年6月,乐山市已形成年产多晶硅4500吨的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一,硅材料骨干企业21家,关联企业32家。 不仅如此,乐山已经将多晶硅产业的发展规划“展望”到2020年。《川南经济区(乐山)发展规划思路(2009年~2020年)》中制定的目标显示,到2020年,则要实现累计投资650亿(自2009年起),年产35000吨多晶硅达产,硅材料及太阳能光伏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100亿元,硅材料及综合利用相关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30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