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光伏|太阳能|PV|技术|质量|认证|标准 - 光伏测试网
用户名: 密 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 找回密码
QQ登录
中国钙钛矿与叠层电池(大西北)产业化论坛     中国钙钛矿与叠层电池(大西北)产业化论坛
光伏测试网 测试交流 行业研讨 查看正文

光伏产品认证模式需要系统性创新(一)

2014-12-11 15:39| 发布者: echo| 查看: 2893| 评论: 0|来自: 史宏伟

摘要: 从事光伏行业认证和审核有5年了。在我看来,光伏行业,是最能代表“中国制造”的典型行业。首先,这个产业的发源地在欧美,欧美国家的政府为了满足自己公民“绿色地球”的信仰,不惜对光伏产品提供巨额的财政补贴, ...
       从事光伏行业认证和审核有5年了。在我看来,光伏行业,是最能代表“中国制造”的典型行业。首先,这个产业的发源地在欧美,欧美国家的政府为了满足自己公民“绿色地球”的信仰,不惜对光伏产品提供巨额的财政补贴,大力推进光伏发电的装机和应用。而最先进入这个行业的各欧美企业,都因此而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和快速成长。但这个由“公民信仰+政府补贴”模式驱动且收益丰厚的行业,在全球化模式下被我们中国企业发现了,于是国内一些视野开阔的海归和嗅觉灵敏的企业家,开始进入这个被众人称作“先进制造业”的光伏领域,为欧美市场生产光伏产品,短期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回报。在耀眼的GDP贡献和巨额的利润刺激吸引下,各地方政府、民营企业和国企也一起加入了这个大合唱。一时间全国各地到处是光伏产业园,同时由于巨额的投入和供应链完善,中国制造的光伏产品成本大幅下降,逐渐在欧美市场上取得了最大的市场份额,欧美企业纷纷破产倒闭。于是,欧美祭出传统的“双反”大棒,力求保护自己的企业。国内大干快上的光伏企业开始遭遇寒冬,国家为了扶持这个行业,在国内也出台了不少扶持和补贴政策,如前几年的“金太阳示范工程”建站补贴和现在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电价补贴政策。但毕竟僧多粥少,很多没有强大金融实力支撑的光伏企业,已经熬不过去,纷纷停产甚至倒闭。

       在这个像过山车般快速创业、冲高、下降的行业中,第三方产品认证的表现特别令人关注和深思。最开始,国内光伏企业的产品几乎100%出口欧美,所以欧美各大认证机构(以TUV和UL为代表)在极短的时间内业务呈现井喷式增长。当时,国内排名前10位的光伏企业,每家企业每年花费在产品认证上的费用均超过1千万人民币。而国外知名认证机构在此领域的业务收入则在短短几年时间,从几百万冲到几个亿人民币。这在传统的电子电器五金消费品制造出口企业那里是无法想象的,一般传统的大型出口企业,尽管每年都有新产品推出,需要认证检测,但每年最多也就花费几十万上百万在这方面。而一般认证机构在某个产品领域的业务,从几十万增长到几百万,都要好多年功夫才做得到。可见,光伏产品认证和检测业务增长速度也彻底超越了传统。

       那么,在这狂热增长的光伏产品认证业务背后,其认证模式与传统的消费类电子电器五金产品认证模式有区别吗?没有!仍然是传统的“企业送样型式测试+工厂审核及监督”模式。在这种传统模式下,认证机构的LOGO和检测收费是业务的核心,认证机构并不关心企业送检的样品是怎么做出来的,也不关心企业批量生产时到底有没有做出合规的产品,认证机构只关心企业有多少样品要做测试,测试总收费有多高。实际上,这个传统模式在消费电子电气五金产品出口时,就已经遇到过极大的困惑和挑战。由于“企业送样型式测试+工厂审核监督”的局限性,很多企业为了接单才拿产品认证证书。送样时的产品用的都是好料,甚至结构都是特殊设计,专门为通过测试而做的。批量时根本就不会依据通过型式测试的样品去生产;所以最近10多年来,欧美市场上大量的made in China的消费品被召回(2013年,依据欧盟RAPEX公告,共发生2364件召回案件,其中64%的产品来自中国; 而美国消费者事务委员会CPSC在2013年召回的290例中,68.28%来自中国),但诡异的是,被召回大多数产品其实都是获得过第三方认证机构的产品认证或者通过送样检测的。这说明,传统的产品认证模式虽不能说已经完全不适应全球化条件下的制造业,但至少可以表明传统的产品认证模式充在着巨大的缺陷有待完善。

       以光伏行业来说吧,笔者这些年一直在第一线从事认证和审核,有机会仔细观察了几百家国内的光伏企业是如何面对产品认证的。首先,几乎所有的光伏企业,在向认证机构提交型式测试样品/样机时,都是选用最好的材料,用最苛刻的标准筛选,用最好的工艺去控制,做出样品,然后送认证机构进行型式测试。当然,企业这么做可以保证“一次性通过型式测试”,不出现重测,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避免了高额的重测费用。可是,获证后,企业批量生产时选用的材料标准、筛选及控制方法,完全不同于样品制作时的情况(因为都依据样品那么做,效率低、良品率低、材料成本高),那么这种检测即使通过,这种认证即使获得,实际上也并不等于批量生产时产品也完全合乎标准。在审核中,甚至还发现有些企业自己都不制作样品,而是直接从咨询机构那里购买专门特制的样品进送样检测。一方面,是认证机构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测试费用和几个月的漫长测试周期,另外一方面,企业上游供应链上各种新材料厂家不断涌现,各种低价格的材料也不断推出,同行生产的光伏产品价格每年都高台跳水,而企业下游还要面对各国政府为光伏发电制定的“财政补贴时间节点”(以某个时间为界,前后享受不同的财政补贴),于是,各企业从开始申请产品认证,到获证后的设计更改和材料报备,无时不在苦思冥想如何才能更加“便利”获证,再加上有些认证机构的从业人员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动摇,专业操守丧失,于是,光伏产品认证行业开始出现不进行测试就擅自为企业出具各种各样的“报告”、“关键材料和部件确认信” 等乱象,泥沙俱下。 
12下一页
免责申明:感谢您对TestPV的关注。本网站所发布的信息来源于网友投稿、转载或本站原创,不能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仅供参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原作者,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有版权冲突和其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进行处理。欢迎广大光伏企业和热爱光伏的人士进行投稿,投稿邮箱:info@testpv.com。

最新评论

 

领跑者创新论坛公众号二维码
回顶部